內燃機還能走多遠

2019年維也納國際汽車論壇

近幾年來,傳統動力與新能源的路線之爭引發了汽車行業的廣泛討論,自媒體爆炸式增長和信息無甄別推送使得大量從業者議論紛紛,莫衷一是。為探究行業趨勢,引導客觀聲音,發動機部集成科匯總分析了本年度維也納汽車論壇的會議材料,跟踪主流OEM,諮詢公司,能源集團的技術分析和發展規劃。
在本屆論壇上,與會企業主要分析了未來汽車的進化方向和各驅動技術路線的發展前景。整車方面,與會企業較為一致地認為未來汽車的主要特徵是共享化,網聯化,智能化,電氣化,關於這一話題,早在2017年年上汽集團就提出了新四化戰略,並緊緊圍繞該戰略進行了一系列的商業佈局。

驅動方面,各大公司經過客觀地分析認為:儘管驅動系統中長期(2020年至2060年)呈多樣化發展趨勢,但傳統內燃機仍是重要的驅動方式下面簡要講述各主要企業,諮詢公司的觀點和預期。

  1. 豐田
    作為2018年乘用車銷量冠軍的豐田是如何研判未來驅動系統發展趨勢的呢?

豐田認為未來的驅動系統進化方向為多樣電氣化:BEV,FCEV,PHEV,HEV,ICE並舉驅動系統的多樣化選擇主要與車輛的大小相關:微型BEV為主,中型乘用車HEV和PHEV並行,重型車,商用車燃料電池車為主。

到2050年之前,混動和插電混動是主流,純電動和燃料電池是補充2050年挑戰零排放。

2.主流汽車集團中,大眾是電氣化呼聲最高的車企了,他們的規劃如何呢?

大眾在巴黎氣候大會上已經承諾從從目前的狀態轉向電動化,當然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依然要走包含微混,輕混,中混,插電混動,純電動的技術路徑。

據稱Zwickau工廠建已設成大眾集團的第一個僅生產電動車的工廠,從2022年之後,Emden和Hanover的工廠也會生產電動車,2025年,大眾會投入300億歐元擴展旗下的的 純電動平台(MEB),使之達到50款車型,佔據旗下車型的半數以上,最晚2040年之後,不再會有內燃機車上市,2050年大眾集團全力追求達到零排放。

3. 通用
通用的觀點與豐田比較相似,認為燃料電池電動汽車,BEV是互補的,其應用場景與兩個因素相關:負載場景與駕駛場景為滿足多樣化的需求,將平衡推進兩種技術的發展

此外,通用基於降低能源利用過程中的CO2排放提出,需要擴大可再生能源在電力中的比重,同時發展高能量密度的存貯介質-H2相關技術。

4. PSA
PSA認為混動化是發動機即將面臨的革命,雖然純電動和插電混動的市場份額越來越高,但電氣化後的發動機仍將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佔有很大的比例。以中國為例,預計到2025年,電動車達到470萬台,即便按照2018年的2800萬年產量,佔比約為16.8%,依舊是一個較小的量。

為應對未來的油耗,排放法規,PSA集團將進行兩個混動平台的規劃,CMP和CMP2,將所有PSA現有的發動機都納入到混動化的應用之中。

  •  AVL
    知名諮詢公司AVL從市場發展和技術發展兩個方面分析了未來的發展趨勢。

市場表現上,AVL預估到2030年,基於內燃機的輕型汽車(包括傳統內燃機車和HEV,PHEV)的市場佔比:美國市場上的佔比為90%,歐盟佔比接近80%,中國由於大力推進新能源戰略,電動車佔比增加,但即便如此,搭載內燃機的車輛佔比仍接近70%。

從發動機本身的發展潛力上看,未來內燃機領域可用的技術配置包括EGR,VCR,稀燃,噴水等,合理運用這些技術配置後,短期內熱效率有望達到46%,長期甚至可以達到54%。且在發動機的電氣化發展中,配置的靈活性將十分重要,模塊化設計會成為趨勢。

  • 電裝
    電裝認為未來電氣化會不斷發展,但受限於煤電比重大,純電駕駛里程短,電池技術發展現狀,充電基礎設施等因素,裝備混合動力汽車或混合動力汽車的發動機在2060年依舊佔主要地位,電裝會像推動電氣化一樣繼續致力於發動機技術的革新和發展。
  • 德爾福
    在所有的公司觀點中,筆者認為德爾福的總結至為中肯,謹抄錄以饗讀者:儘管每年的預估數據都在基於實際的銷量變化,但絕大多數預估認為到2030年,內燃機依然會出現在約85%的車上,純電和燃料電池車型約佔15%;儘管不斷有生產商,組織,機構討論或宣布內燃機退出的日程,但依舊需要對內燃機進行大量的改進工作以在滿足法規的前提下支持全球的汽車需求。

為不斷滿足消費者日益提升的對美(速)好(度)生(激)活(情)的需求,上汽集團技術中心對新內燃機技術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研究,涵蓋先進燃燒技術,冷卻EGR,可變氣門升程(VVL),停缸(CDA),噴水(WI)等在中長期內有競爭性的技術。
以這些技術探索和研究為基礎,上汽也推出了一系列叫好叫賣,具備國際競爭力的“藍芯”產品,並在下一代產品上應用了發動機電氣化集成技術。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將極大豐富上汽的產品線,提高上汽的產品力,滿足消費者對速度和激情的永恆追求。歡迎大家走進上汽,了解上汽,愛上汽車。

新內燃機 – 未來可期
眾所周知,去年中國汽車銷量為28年來首降,2019年已過半,車市銷量數據依舊下行,甚至有不少企業頻頻傳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加上新能源對傳統內燃機的衝擊,很多從業者有點 信心不足,甚至借用“冬天來了〜”以自嘲。
筆者認為悲觀大可不必,當前中國的千人擁車量是172輛,如果僅算乘用車則不到150輛(2017年數據),甚至各省中最靠前的北京,浙江都不過才達到乘用車200輛出頭,總數不到300輛。作為對比,美國千人擁車量高達810輛,德國和日本分別是572輛和587輛,客觀上中國汽車市場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算。上這些將來可釋放的潛力,以及內燃機本身的技術儲備和成本優勢,內燃機未來可期,但不再冠以“傳統”之名,而是效率更高,系統更複雜,排放更清潔,全面擁抱電氣化的新內燃機。其新幾何,有賴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