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動力總成革命,通用汽車全球產品整合副總裁Ken Morris 專訪
如今,通用汽車全球產品整合副總裁的職權範圍也包括快速變化的動力系統總成工作。

通用汽車新型 2.7L “雙蝸殼”渦輪增壓 4 缸發動機將為公司的電氣化未來投資“輸血”。
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全球產品整合副總裁 Ken Morris 主管公司的動力總成業務,他對目前大肆宣傳的電動推進系統發展趨勢有一套獨特觀點。事實上,你可能想不到目前發動機業務仍是通用汽車公司的關鍵業務之一。最近,在接受《汽車工程》雜誌的採訪時,Morris 表示,“你隨便看看現在的報導,可能會以為我們已經放棄(內燃)發動機,一切都要向電動推進系統邁進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Morris 表示,“在我看來,通用汽車公司正處於向電動推進系統轉型的時期,而且就交易量而言,我們的轉型速度可能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快。IHS 數據顯示,從現在起10 年後,90%的發動機市場仍將是內燃機的天下。”
“然而,一旦真正優質的電動汽車開始大批量上市、相關充電基礎設施開始呈現規模,到時候的情況你真的很難預測。”Morris 進一步補充說,“最後,你必須給客戶提供他們想要的東西:燃油經濟性、性能、質量和可靠性。無論是研發內燃發動機、混動汽車還是電動汽車, 這都是我們所有研發的終極目標。有人可能對電動汽車接受很快、有人可能由於工作需求對內燃發動機’依依不捨’,這都是有可能的,我們要做的事就是為各種客戶提供可以選擇的菜單。”
內燃機時代行將終結?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通用汽車對電氣化未來的到來持懷疑態度。事實上,通用汽車已經針對電氣化動力系統進行了大量投資。 “我們在純電動汽車上的資源投入翻了一倍,但並沒有放棄內燃發動機工作。” Morris 解釋說,“如今,我們正在開發兩款全新的內燃發動機。市場對高性能、高能效的發動機總是有需求的。無論是開發全新的發動機型號,還是對現有發動機進行優化,毋庸置疑的是通用汽車的內燃發動機研發仍將持續數十年。”
“如今負責內燃發動機的機械工程師在純電動推進系統研發中還有用武之地嗎?”Morris 回答到,“我認為有,因為他們不僅技術專業而且經驗豐富,已經在長期工作中證明了自己戰胜新挑戰的能力,他們肯定能幫上忙。”

“因為他們不僅技術專業而且經驗豐富,已經在長期工作中證明了自己戰胜新挑戰的能力,他們肯定能幫上忙。”
平衡全球組合
“汽車是世界上最複雜的行業之一,”Morris 解釋說,“作為一家全球汽車製造商,成功的關鍵就是時時刻刻、方方面面地做好準備。無論是全球任何一個市場,監管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遠超燃料價格。你必須嚴格平衡在該地區的產品組合及相應銷量,從而滿足公司作為一個整體在該地區的合規需求。”
“例如,柴油發動機在中國的普及率非常、非常低。”Morris 補充說,“但這個市場對全球各地的影響卻非常深遠。過去,全球汽車行業的質心可能是歐洲和美國。但中國,特別是在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技術出現以來,正在推動全球汽車行業的變化。我研究過數據,柴油發動機的普及率在歐洲已經下降了,那還會反彈回來嗎?”
內部研發與供應商合作
“俗話說的好,要不求人、要不求己,別無他法。我們必須為我們的車型尋找市場上最合適的解決方案,如果沒有合適的,我們就自己開發一個。”Morris 當被問及原始設備製造商和供應商之間關係將如何變化時表示,“無論你如何進行整合、如何規劃車輛功能、如何執行系統運作,但最關鍵的是車輛的靈魂不能改變,這也是通用汽車永遠不會放棄的東西。”
“這也是決定各種汽車是否能在自動駕駛世界中脫穎而出的關鍵,”Morris繼續道,“誰可以客戶提供最佳體驗?我認為,通用汽車從系統層面整合駕駛/操控、噪音/振動、轉向/制動器的能力就是我們的一大優勢。未來,到底是供應商幫我們供貨?還是我們自己研發?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將其恰到好處地融合在每一款汽車中,這才是通用汽車與眾不同的地方。”
今天的挑戰
在Morris 看來,每天最緊迫問題是什麼? “我認為是內燃發動機,這是為所有純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研發’輸血’的動力,以及這些產品的盈利性如何。我每天的目標:首先,是讓通用汽車成為市場上最好的汽車,這是因為我們不能控制客戶的購買決定,只能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選擇;其次,盡量提高車輛的能源效率,這不僅可以增加車輛的賣點,而且也是我們進入很多市場的先決條件;最後,我們還必須盡量提高這些車輛的盈利性,這樣才能為未來的研發計劃提供資金。”
Morris 作為全球汽車巨頭通用汽車的掌門人之一,顯然對未來汽車科技的發展趨勢很有發言權,但他似乎理性地選擇著眼當先。 “人們很容易被新技術所迷惑,而忽略了目前的汽車行業也是每年可製造1700 萬到1800 萬輛汽車的巨輪。”Morris 解釋說:“這種規模的行業需要大量設備、技術和人力的支持,新技術是在發展,我們也確實在前進,但傳統車輛的動能仍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