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內外壓力所淬鍊而成的韌性供應鏈
逢甲大學跨領域設計學院院長暨雲創學院院長佘日新
觀念平台-內外壓力所淬鍊而成的韌性供應鏈
COP26總結了近三十年來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呼聲,終於喚醒了各國政府、企業與消費者對那些隱性成本的重視。問題是各國沓雜的步調如何邁向一個共同的目標?供應鏈調適如何回應淨零碳排的永續訴求?都仍在瞎子摸象,例如企業在盤查溫室氣體時,多聚焦在範疇一(scope 1)及範疇二(scope 2),實際情況是,大部分的企業85~90%的排放量都源於範疇三。碳關稅開徵在即,台灣廠商迄今搞得懂新的遊戲規則者幾希!
第三重壓力是獲利緊縮所造成的創新投資不足。通用和福特汽車於2月初都三令五申警告經銷商不得漲價,目的自然是保住當前通膨壓力下品牌與消費者共體時艱的企業形象,扮演好良好的公民角色。問題是無所不在的供應鏈價格上揚,總是要有企業吸收;白臉由品牌業者扮演了,黑臉誰要犧牲?巨幅上揚的運費如何分攤?生意往來的供應鏈關係在彼此的脆弱與擔待中苦撐著。創新或許是一個解方,例如,無人貨機新創企業Nautilus從香港到洛杉磯只要15~23個小時、報價10.6萬美元,完勝從香港空運20萬磅貨物到洛杉磯只需15個小時,價格是60~80萬美元,若走船運耗時21天、只需4萬美元。「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耳熟能詳的勵志箴言在科技上找到了創新的應用,問題是能否順利進入美國海關?清關後的陸地運輸是否紓解?近期在美加邊境,因是否注射疫苗引發汽車產業的斷鏈,又是一隻無法靠科技解決、來亂的黑天鵝。
在科技民族主義的陰影下,建構韌性供應鏈所需的大動干戈,能否在歷史縱深與全球格局中,找到最適解?霸主將是那些找到最適解的企業與其上下游供應鏈,他們將在下一個世界產業秩序成形之際,坐擁鳳閣龍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