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歇根戰略基金同意為價值 35 億美元的福特電池廠提供 10 億美元的援助

By |2023-02-16T17:45:13+08:00February 16th, 2023|媒體報導|

密歇根戰略基金同意為價值 35 億美元的福特電池廠提供 10 億美元的援助 Candice Williams The Detroit News 密歇根戰略基金周一批准了一項價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激勵計劃,以支持福特汽車公司斥資數十億美元在卡爾霍恩縣建設電動汽車電池廠。 福特官員表示,該公司預計將投資 35 億美元建設電池工廠,名為“密歇根藍色橢圓電池公園”。 該工廠將僱用 2,500 名員工,時薪從 20 美元到 50 美元不等。 批准的激勵措施包括來自該州關鍵行業計劃的高達 2.1 億美元的撥款和價值 7.72 億美元的密歇根戰略基金指定復興區,這將減少 15 年的不動產和個人財產稅。 2.1 億美元將來自該州的戰略外展和吸引力儲備 (SOAR) 基金。 [...]

日本工具機龍頭指定要它 揭這家台廠領先全球的秘密

By |2023-01-03T12:00:52+08:00January 3rd, 2023|媒體報導|

日本工具機龍頭指定要它 揭這家台廠領先全球的秘密 編輯、 邱怡萱 、文、財訊雙週刊、游筱燕 大肚山下,是台灣機械的黃金長廊,也是未來的「全球智慧機械之都」。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串聯起中部地區企業領袖,積極推動企業創新發展。《財訊》雙週刊與該基金會合作推出報導,為讀者揭開一向低調的產業隱形冠軍面紗,並借鏡其成功心法。(圖/財訊提供)  根據《財訊》報導,日本是世界公認的工具機強國,尤其工具機龍頭Mazak、Okuma具有世界領導地位,但如果少了台灣吉徑科技的自動換刀系統(ATC),一整台工具機就無法順利組裝出貨,是台日合作的成功典範。隱身在台中后里的吉徑科技,低調做生意,公司地址甚至連Google導航都無法精準定位,更添神祕感。成立於2001年的吉徑科技,創辦人楊金振當年自龍昌機械退休時,由於23年的職業歷練完整,從零件加工、裝配、電控,到生產製造管理、外銷業務都難不倒他,因此在看上自動換刀系統的市場缺口後,決定投入創業。向日本老師傅學ATC技術《財訊》報導指出,所謂自動換刀系統是將加工所需的刀具,從刀庫中傳送到主軸夾持機構上,為機械業加工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劣質的ATC會直接影響加工性能及換刀效率,尤其在工業4.0的趨勢下,更攸關工具機優劣成敗。當時ATC只有1家台廠在供貨,原因是技術門檻實在太高,各大工具機廠常受ATC缺貨所苦,卻無可奈何。楊金振說:「台廠都有拆解、COPY零件的技術力,但唯獨ATC裡頭有一個零件無法畫圖,更無法外購,所以機器只能靠自己研發,業界很少人會做,只能透過挖角。」根據《財訊》報導,愛挑戰的楊金振,一選項目就選最難的,他憑著自己的技術經驗,花了8個月獨立摸索開發,設計出第1代的樣品機,成功產製ATC,2002年適逢工具機景氣大好,順利打進國內市場。4年後,楊金振的日本一家機械廠社長好友,推薦兩位日本ATC廠退休的老師傅來教他,由於楊金振有技術底子,又會日文,常常一點就通;加上日本師傅沒有接班人,遂將楊金振當徒弟,不藏私地手把手帶他入門,使得楊金振的技術更上一層樓。《財訊》分析,2010年,日圓大幅升值到1美元兌80日圓,許多日本廠積極到台灣尋找零組件供應商。楊金振回憶,當時日本較具規模的ATC廠僅有3家,也時常面臨缺貨問題,日本向外尋找第2供應商會比較有效益;這時,Mazak、Okuma都來敲門。但品質要達到日本人要求,哪有這麼容易。兩大廠從材料、零件加工要求嚴謹,要100%符合圖面施作,完成檢驗才能組裝,「重做」的次數已無法計數。楊金振對《財訊》報導表示,永遠記得第一次和Okuma合作的每個片段,他將做好的鑄件寄到日本檢查,被退回,再重新翻砂鑄造,再寄去仍被退回,往返了整整1年,直到日本派人到場指點才順利交貨,「而且這還是普通的鑄件,並非特殊規格。」甚至有客戶對吉徑提出的要求,是使用壽命要達到日本的兩倍,吉徑最後也使命必達。

設計中心沒有一個台灣人!建大輪胎董座用24年圓夢:縮短供應鏈,美國製造勢在必行

By |2023-01-03T11:27:29+08:00January 3rd, 2023|媒體報導|

設計中心沒有一個台灣人!建大輪胎董座用24年圓夢:縮短供應鏈,美國製造勢在必行 遠見雜誌 文.林鳳琪  建大輪胎董事長楊啟仁表示,將積極應戰電動車輪胎商機。陳之俊攝 「台灣隊長」鴻海買下俄亥俄整車廠,領軍供應鏈,搶進美國電動車商機,包括建大輪胎;與達明、上銀等台灣機械大廠結盟的印第安納台商德利盟;併購美國百年企業西屋馬達,成為東進台商先行者的東元等。台灣隊已蓄勢待發,要一圓台灣電動車供應鏈的美國夢。「台灣車輛工業一直以來都缺乏母雞來帶小雞……」站在建大位於俄亥俄州研發中心,董事長楊啟仁感嘆,韓汽車因為有領頭羊現代與KIA,帶動韓國汽車零件業興盛,日本更是如此。提起鴻海今年買下俄亥俄州整車廠,楊啟仁話鋒一轉,語帶希望說,如今電動車將帶來全新的機會,「我們很期待這次鴻海能扮演領頭羊,帶著台灣供應鏈一起前進。」楊啟仁的感慨其來有自。做為台灣輪胎雙雄,建大年營收將近350億元。但從腳踏車到汽車輪胎,這一路,建大走了將近40年才到。1962年,建大從彰化員林一家腳踏車內胎小廠起家。從自行車胎、摩托車胎到工業車胎,即便很早拿下高爾夫球車輪胎全球市占逾八成的龍頭地位,台廠要打進封閉的乘用車胎供應鏈,並不容易。這也是建大堅持在美國成立研發設計中心。俄亥俄州東北凱霍加河畔的阿克隆,自從1898年固特異輪胎落腳建廠發跡後,逐漸發展成從橡膠原料、研發、設備到輪胎製造廠聚集,最重要的「美國輪胎集散地」與「世界橡膠首府」。一百多年後,來自台灣的建大,東進美國,最關鍵的「大腦」兼指揮中心,首選也是阿克隆。阿克隆建大設計中心,離鴻海俄亥俄州的整車廠僅一小時車程,外觀並不顯眼,裡面卻有著價值上億元的輪胎研發檢測設備。實驗室裡,光是輪胎橡膠配方,有上萬種。深耕美國,設計中心沒有台灣人雖是台灣的本土品牌,阿克隆建大設計中心卻沒有一個台灣人。1998年,建大收購第一家美國輪圈廠,隔年收購第二家,2004年第三家。楊啟仁說,「美國製造,我們也是一步一腳印地在摸索。」楊啟仁觀察,想深耕美國市場,一定要當地化,「美國市場這麼大,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但要深耕美國,讓美國人接受你,就不能把自己看成台灣人,楊啟仁強調,「你要把自己看成當地人。」建大在美國有五個據點,員工超過600人,「我們並沒有從台灣引進任何的一兵一卒一將,完全在地化,當地人管理。」楊啟仁表示,過去兩年疫情間,停工、停產、海運塞港,運期從30天變150天,整個汽車供應鏈被打亂,「大家都吃了大虧,開始思考如何縮短供應鏈。」「現在看來,美國製造勢在必行。」楊啟仁觀察,像是日本普利司通、法國米其林及美國固特異等大廠,在全球主要市場都設有輪胎廠,「就地生產、就地供應」模式,省下海運費用外,還能避免全球重返保護主義產生的關稅障礙。看好鴻海可望母雞帶小雞,領軍台灣零組件前進美國市場。但楊啟仁認為,現階段訂單還未放量,台廠布局美國,可先考慮研發與發貨中心雙軌並行彈性模式。研發設計中心可貼近市場與消費者,優化產品。發貨中心,以庫存方式就地供應美國;前提是,確保不斷貨。楊啟仁透露,建大曾為了即時供貨車廠,從台灣空運輪胎到美國。建大也積極備戰電動車輪胎,未來輪胎會「更節能,更耐重、耐磨,更智慧還能收集數據。」楊啟仁透露,建大除了既有的輪圈廠,考慮輪胎也在美國製造。台商萬里東征,美國夢正在實現。

美國首家上市「純電動機車」品牌 光陽KYMCO與哈雷結盟紐約證交所掛牌

By |2022-10-14T15:55:29+08:00October 14th, 2022|媒體報導|

美國首家上市「純電動機車」品牌 光陽KYMCO與哈雷結盟紐約證交所掛牌 (圖/KYMCO光陽提供) 台灣品牌KYMCO光陽27日正式宣布與美國哈雷大衛森Harley-Davidson, Inc.共同推動的電動車子公司LiveWire,於美國紐約證交所 (NYSE)掛牌上市。光陽集團董事長柯勝峯更親自赴美與哈雷總裁Jochen Zeitz共同進行敲鐘儀式,LiveWire成功登上紐交所,KYMCO為史上第一家台灣機車業者透過合資方式登板紐交所,在全球市場開創一套全新的合作模式,更為台美經典品牌的雙強結合寫下歷史性的一頁。 KYMCO始終致力於二輪車電動化的轉型,全力以赴實現電動車時代的願景。去年光陽與美國最大的重機品牌哈雷正式結盟,共同推動哈雷旗下純電動車品牌LiveWire的上市。在不到一年的時間,LiveWire正式在紐約證交所掛牌,成為美國第一家掛牌上市的純電動機車品牌。光陽集團董事長柯勝峯:「KYMCO作為LiveWire主要股東與唯一策略合作夥伴,我們很高興能夠在紐約證交所與LiveWire攜手邁入全新階段,在感到興奮之餘,同時也對整個電動機車產業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 KYMCO與哈雷旗下LiveWire的合作,除了在技術專業、製造量、經銷網路、供應鏈管理上各自擁有獨特的優勢外,透過雙方共同開發、平台共享、產地分工,充分運用彼此的資源與優勢,打造最先進的電動機車。過去一年以來,雙方積極推動合作事宜,讓LiveWire的全球發展更具彈性與競爭力。 光陽集團柯勝峯董事長表示:「今天非常興奮能有機會參與LiveWire的上市活動,透過雙方的結合,在全世界電動機車的發展上佔有一席之地,並扮演先鋒者的角色,讓來自台灣的品牌KYMCO在全球最受矚目的舞台上發光發熱。」

4Q年終期未考至 車廠與供應鏈步伐調整中

By |2022-10-14T10:23:13+08:00October 14th, 2022|DIAMTS NEWS, 媒體報導|

4Q年終期未考至 車廠與供應鏈步伐調整中 第4季車廠拉貨策略,將先顧慮財報健全性。法新社 2022年第4季對絕大多數的汽車產業仍是挑戰,關鍵仍在長、短料問題持續,車廠苦等不到短料,衝擊造車、交車進度。 目前各區各品牌車廠缺貨的情況不一,但若以車用半導體來看,短料仍以車用微控制器(MCU)、功率領域包括絕緣柵雙極電晶體(IGBT)等。其餘的電子零組件,包括車用顯示驅動IC(DDI)、音訊IC、電源管理IC(PMIC)等,另外,PCB的銅箔基板(CCL)、被動元件等,都入列觀察名單。 就供應鏈來說,主要是受消費性需求不振的衝擊、積極轉向工業或車用,第3、4季製程轉換成效明顯。但短料情況沒改善,仍是阻礙車廠組裝車的進度。部分不短缺的車用電子零件、恐在第4季陷入漫漫等待期使其庫存愈堆愈高轉成長料。 主流車鏈未擺脫晶片供應泥淖 從車廠動態最能看出長、短料問題。外媒引述福特(Ford)預測,約有4萬~4.5萬個半成品車,將閒置在庫存中待消化完。福特指出,供應鏈的短缺失衡,使得未成形至汽車的元件堆疊成龐大的存貨,其第3季供應成本將比原估高出10億美元。 供應鏈業者表示,車廠對長料的需求及拉貨力道在第4季會趨於保守,主要是車廠受短料不足、使自家的半成品車庫存壓力加大,再加上第4季為多數車廠年度期末財報,為讓財報更健全,拉貨策略可能以先確保短料取得、再補長料,避免庫存成本太高拖累財報表現。 車廠保守拉貨,即是直接將庫存成本轉由供應商來承擔,所以,長料領域的供應鏈對於後續汽車景氣走勢看法就更偏悲觀,部分擔心車廠超額下單(overbooking)的問題,部分則認定車市需量反應、過往總較消費性產業慢半拍,如今消費性需求稱得上水深火熱,汽車恐要接棒演出? 無論如何詮釋汽車市場,第4季關鍵仍在於短料的取得。但若以短缺的車用晶片來看,短期要改善似乎不易。 以福斯(Volkswagen)為例,從烏俄戰爭爆發以來,其電纜線束供給即首當其衝,近期福斯指出,專為戰事成立特別工作組運作成效呈現,電纜線束供應全面穩定。 只是,對於車用晶片的短缺,福斯坦言,只有一小步改善,目前看來到2023年仍會呈現結構性短缺,已放棄原期待2023年能擺脫晶片短缺的期待。但對於新產能仍將進行投資。業者指出,雖然短缺的情況持續,但供應漸入佳境的步伐也沒停歇。 車用晶片荒 台系代工價值增 供應鏈業者表示,第4季汽車供應鏈將持續陷於長、短料失衡的情況,而目前車廠手中的訂單仍普遍樂觀,只是通膨等大環境黑天鵝紛飛,是否使消費者購買力受挫,進而影響車廠訂單等,反而受到更大的關注,相關雜音又以身在戰事核心的歐洲最為明顯。 整體來看,目前全球車用晶片的主要供應仍以IDM廠為主,部分透過委外代工來完成其訂單。若依DIGITIMES Research研究,台系晶圓代工廠支持主流IDM廠工規及車規的委外比重,分別為英飛凌(Infineon)佔30%、恩智浦(NXP)55%、瑞薩(Renesas)45%、意法(STM)25%、德儀20%、安森美(Onsemi)34%、微芯(Microchip)61%、亞德諾(ADI)50%。 所以,近二年車用晶片短缺也連帶使得台系晶圓代工廠包括台積電、聯電、世界先進等產能動向受到矚目,因汽車電子電氣化使車用晶片需求持續增加、亦使代工的角色愈發吃重。 不過,IDM廠自身也持續擴產中、只是步伐不一,其中,近日舉行的「DIGITIMES供應鏈高峰會」中,與會的德儀(TI)揭露擴產動能令人印象深刻,稱得上是目前IDM廠中最激進業者之一。德儀從2022年底、2023年上半將有2個12吋晶圓廠加入供應行列,2025~2030年再加4個12吋廠。目前產品線有有7,000個品項提供車規IC,未來每年增加500顆新品車規IC。 新創車鏈別有一番天 若就車規標準非依主流車鏈遵循的新創汽車業者來看,供應鏈狀況不見得會是上述情況。例如代表廠純電動車龍頭Tesla,在近2年車用晶片短缺之際,其運用自身快速驗證、系統整合及軟體能力有效克服,高比例成功進行晶片替代。 雖然Tesla仍受制於某些關鍵晶片短缺的限制,但就整體汽車產業鏈來看,表現稱得上異軍突起。相同情況也呈現在部份中系車廠身上,包括2022年逆勢上衝的比亞迪最受矚目,主要原因之一即是比亞迪擁有自家車用晶片及鋰電池。 另外,中國造車新勢力的銷量逐步站穩,包括首梯蔚來、小鵬、理想及二梯的零跑、哪吒、威馬等,即使其純電動車銷售排名異動性大,不過,中系新能源車廠有志一同的心願或許就是超越Tesla。只是,造車新勢力均未到虧轉盈的階段,所以,中國造車新勢力加速拉升市佔,必須積極在資本市場籌資好擴大軍力,但虧損及負債重擔也愈來愈重,其財報實際上也是市場追蹤的指標之一。 在消費性需求疲軟下,代表Tesla及其他造車新勢力的採購優勢將明顯拉升,因為可選擇性多、而且議價力也加大。 消費疲軟 車廠採購優勢顯現 若以近期外媒分析來看,Tesla第2季受晶片、缺料及上海停工等衝擊,交付下滑至25萬輛,預估第3季交付量將谷底反彈,突破第1季歷史交付高點的31萬輛。諸多分析師預測,其第3季交車可望落在35萬~37萬輛間,再創歷史新高。 Tesla除了上海廠完成擴產,當下產能利用率約在9成以上,美國加州廠也如火如荼運作,以因應滿手訂單。新廠部份包括美國德州廠、德國柏林廠雖一度被喻為「燒錢窟」,下半年也積極朝穩定量產邁進,尤其德州廠成效明顯;柏林廠量產也在拉升中,只是近期卻臨祝融造訪,短期外界仍難掌控其波及程度。 目前中國仍是新能源車第一大市場,而中國自有品牌在2022年崛起明顯。比亞迪旗下純電與插電混合動力車款熱賣,使其總銷售量、超越以純電動車為主的Tesla。親民款的宏光Mini也持續維持熱銷,尤其眾多中系親民款車因無法承受造車成本上升、紛紛轉型至中價位車,更為凸顯Mini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是中國政府祭出刺激方案期,透過購買燃油車稅減半、新能源車持續免稅及與地方政府攜手下鄉促銷活動,第4季來到最後衝刺期。此外,中國近日拍版新能源車的免稅優惠延1年至2023年底,相關業者將因此受惠。 [...]

福特遣散印度工廠:2592名工人獲62個月薪水補償

By |2022-10-04T17:29:24+08:00October 4th, 2022|媒體報導|

福特遣散印度工廠:2592名工人獲62個月薪水補償 本文來源“快科技”,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用於學習交流參考,嚴禁使用在商業用途 去年9月,福特汽車決定停止在印度生產汽車,並關閉位於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薩南德(Gujarat)、南部城市金奈(Chennai)的製造工廠,為此裁員約4000人。 不過,福特與工人的遣散補償協定,直到現在才終於達成。 根據福特汽車與代表2592名長期雇員的欽奈福特雇員工會達成的和解方案,工人將獲得平均約62個月的薪水,以保證為他們有“足夠的財務緩衝和時間規劃未來”。 根據遣散費計算標準,每位員工首先獲得15萬盧比(約合人民幣1.3萬元)的一次性費用,同時工齡每增加一年,就獲得140天的工資。 據悉,福特印度工廠的工人,大多數都已經工作了10年。 綜合算下來,相當於福特為每位員工支付平均62個月的薪水,其中最低為4.1年(49個月),最高為9年(108個月)。 26年前,福特進軍印度市場,但如今市場份額只有1.4%左右,印度政府對汽油車高達28%的稅率也讓車企不堪重負。 福特稱,儘管在印度重金投資,但過去10年間在印度營業虧損累計超過20億美元,印度市場對福特新車需求同樣弱於預期。 另外,早在2020年,豐田汽車就宣佈,因為高額稅收,不再擴大印度業務。

大金建可以不用中國零部件的供應鏈

By |2022-09-30T09:48:46+08:00September 30th, 2022|媒體報導|

大金建可以不用中國零部件的供應鏈 原創 日經中文網 大金工業將在2023年度內構建非常時期缺少中國產零部件時也能生產空調的供應鏈。 除了在日本國內自產與節能等核心功能相關的零部件外,還將要求供應商在中國以外的地區生產。 中國防疫對策的封城及中美對立而存在供應中斷風險、地緣政治風險,減少對中國依賴度的動向在日本製造業擴大。 此前日本企業一直將生產基地和零部件採購地集中在成本競爭力較高的中國。 日本財務省的統計顯示,2020年日本對華進口額為17萬億日元,佔總體的26%。 尤其是家電產品和汽車零部件,日本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很高。 大金也從2010年代中期開始集中在中國採購零部件。 按金額計算,2020年大金的中國採購比例上升到了35%。 大金工業在日本滋賀縣的工廠 雖然大金2021年將中國採購比例降低到了20%,但進入今年以後,受上海封城的影響,出現了部分產品產量減少的情況。 大金認為需要在正常時期維持從中國採購零部件的體制,同時還要建立非常時期從其他地區採購的體制。 大金將特殊閥門等空調專用零部件定位於「風險零件」,將把體制調整為原則上除中國外還可從日本及東南亞等多個基地採購。 要求在中國以外的其他地區擁有工廠的供應商生產這些零件。 對於僅在中國設有生產基地的供應商,將要求對方新設工廠等,以便能夠在其他國家製造。 與節能等空調核心功能相關的零部件將由大金自產。 上海封城后,大金開始在日本滋賀縣的基地自產印刷基板,最近也開始在馬來西亞生產這種零部件。 大金還將在馬達方面建立在中國以外的多個基地進行自產的體制。 在新冠疫情導致全球性晶元短缺的情況下,大金對分佈在各國的生產基地實現資訊共用並開發替代產品等,在零部件採購方面下了一番工夫。 將充分發揮這一經驗,建立即使沒有中國零部件也能生產空調的體制。 估計採購成本會有所增加,考慮通過提高生產效率等加以彌補。 由於新冠疫情等,日本企業意識到把基地集中到中國的風險,開始推進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帝國數據銀行的數字顯示,截至2022年6月,進駐中國的日本企業為12706家,與2020年的調查相比減少940家,為過去10年的最低。 在汽車領域,馬自達正探討降低對經由中國採購的零部件的依存度。 上海等城市由於封城措施而被迫大幅減產,部分零部件正要求供應商在日本等中國以外的地方生產。 由於俄羅斯進攻烏克蘭及對台海的擔憂不斷加劇,日本企業在業務運營方面不得不考慮地緣政治風險。 愛麗思歐雅瑪9月份開始把在中國工廠生產的50種塑膠製品轉移到日本國內生產。 目的是應對運輸費用高漲及地緣政治風險上升。 熟悉企業供應鏈的早稻田大學教授藤本隆宏指出:「企業在平時比較注重供應鏈的競爭力,但在有事時,需要靈活切換到替代生產等優先考慮可持續性的體制」。 [...]

台灣半導體核心在竹科,那電動車呢?這條汽車產業廊帶,揭密台灣的最大競爭優勢

By |2022-09-27T17:29:48+08:00September 27th, 2022|媒體報導|

台灣半導體核心在竹科,那電動車呢?這條汽車產業廊帶,揭密台灣的最大競爭優勢 台灣汽車產業廊帶在國道一號桃園至三義沿線。(顏麟宇攝) 從汐止到台中,西部走廊的連結力 1971年8月14日,中山高速公路動工興建,這是台灣第一條國道(稱國道一號),1970年代的十大建設之一,是貫穿南北的台灣西部走廊,曾是帶動台灣經濟加速起飛的指標之一。 沿著西部走廊,北端從新北的汐止開始,汐止經貿園區、南港軟體園區、內湖科技產業園區、五股、林口、南崁、龜山、平鎮、幼獅、中壢、新竹科學園區、三義、竹南;再一路往南到台中,每隔二、三十公里就有一處工業區,五十年來,各產業聚落一個一個誕生,支撐起台灣經濟成長的曲線。 從汐止到台中,不到200公里的距離,密布全球最完整、最快速、最密集的開發能量及各個產業供應鏈(如圖8-1)。 圖8-1:汐止到台中工業區與科學園區分布圖(圖/天下文化) 從新北汐止往南到新竹科學園區,連綿密布著資通訊產業供應鏈,串起全世界晶片到系統、電腦到手機等關鍵零組件的供應體系,孕育出實力強大的資通訊產業,涵括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電信業及資訊業,在世界舞台上發光。 從桃園到三義,則是台灣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軸線;桃園有中華汽車、國瑞汽車、福特六和三大汽車製造廠,以及上百家零組件協力廠商坐落於此;再往南,則是由裕隆集團(裕隆汽車、納智捷等)坐鎮形成的三義汽車製造工業區。 順著國道一號再往南,直到台中,是台灣機械業的重要生產基地,加上中科擁有全球單位面積產值第一的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擁有1500家精密機械及上萬家下游供應商,吸引龐大人才和技術實力,另外還有大肚山科技走廊,未來朝向軟體、研發、設計等策略性產業發展。 在凡事講求高效、快速的時代,從汐止到台中短短距離,串聯起資訊、通訊、汽車、電子、電機、精密產業等產業脈絡,快速連結是台灣最大的競爭優勢。 台灣機會在供應鏈快速串聯 過去習於單打獨鬥的台灣廠商,總是各自對應國際品牌,例如,台灣廠商的強項是IC代工或是做手機,供應國外大客戶,但較少直接面對通路、消費者,了解市場需求,跟市場的關聯性較低。要做什麼應用、要設計功能、規格都由客戶主導,對於關鍵技術「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 由於台灣人際互動快、連結力強、又勤奮勤勞、精益求精,以半導體代工和IC設計產業來看,奠定了雄厚的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現在的台灣廠商不僅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更懂得客戶要什麼,也做得比競爭者好,設計能力好、製造能力強,不斷提升品質,因而建立不易被取代的核心價值和競爭優勢。 有了價值和優勢奠基,進一步創造了機會。電動車的興起,讓車用零組件和資通訊產業大量連結,大大改變車輛產業供應鏈的結構和生態。 舉例來說,基於安全性的考量,電動車未來的軟體、性能可以立即更新,生命週期就明顯縮短;加上,產業鏈密集而扁平化,從開發、生產到製造都轉變為更加靈活、改款快速、客製變化大。 現今,一部車的誕生,企劃開發、設計流程不斷縮短,從概念、畫圖、交樣品到改良,大家都在搶時間,供應鏈之間,要更密集且快速溝通,需要彼此更強的連結力。 換言之,誰的速度快、循環快,誰就贏。 在資通訊產業技術加乘下,電動車產業將是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的一大驅動力。電動車有上萬種零件,光是IC晶片就有超過150種,台灣在IC半導體領域擁有最強的競爭力,加上在資通訊產業的堅實根基,有助於從零組件進階到次系統的供應鏈,同時,能跨企業、跨產業合作,以專業分工、開放平台和資源整合,加速新商業模式的發展。 未來,台灣的機會在汽車、電子、電機、精密產業的連結,挾著高度競爭優勢進入這場世紀大賽。 作者介紹 宣明智 宣捷集團創辦人 公信電子董事長 畢業於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 曾任: 工研院電子所作業部及系統產品部經理 聯華電子總經理/董事長/榮譽副董事長 矽統科技/智原科技/友訊科技 董事長 曾獲: [...]

欲追趕特斯拉 福特希望經銷商自我升級

By |2022-09-15T11:15:30+08:00September 15th, 2022|媒體報導|

欲追趕特斯拉 福特希望經銷商自我升級 鉅亨網編譯張祖仁2022/09/14 21:40 福特希望經銷商自我升級。(圖:AFP) 福特汽車 (F-US) 要求其近 3000 家經銷商至少投資 100 萬美元進行升級,以銷售全電動車。該汽車製造商試圖削減間接成本並提高其零售商利潤,以更能趕得上電動車領導者特斯拉 (TSLA-US)。福特為其經銷商提供兩項選擇以獲得「電動車認證」:投資 50 萬美元或 120 萬美元。福特高管表示,前期投資達到 90 萬美元的高階經銷商將獲得「精英」認證,並獲得更多電動車。經銷商必須在 10 月 31 日之前做出決定,並在年底之前進行投資。這是為了提升福特經銷商地位所作的努力,因為該公司正在尋求增加其傳統和商業業務以及電動車的銷售額。特斯拉和其他電動車新創公司沒有加盟經銷商,而是直接向消費者賣車。福特 CEO 法利 (Jim Farley) 周二 (13 日) 向經銷商介紹這些計畫:「我們看好經銷商。我們不會直接要求,但我們需要專業化。」「我給經銷商的主要訊息是:你可以成為汽車產業中最有價值的加盟經銷商。」自從福特今年稍早將其全電動車業務分拆為名為 Model e 的獨立部門後,福特銷售電動車的計畫一直是爭論的焦點。法利表示,汽車製造商及其經銷商需要降低成本、增加利潤並提供更好、更一致的客戶銷售體驗。福特目前的全電動車產品包括福特 F-150 [...]

全球在地化與內捲供應鏈

By |2022-09-13T12:29:20+08:00September 13th, 2022|媒體報導|

全球在地化與內捲供應鏈 全球上週矚目的焦點是各國財經高層齊聚的Jackson Hole會議,這個每年在黃石公園舉行的渡假會議,在全球熱浪不減的威脅與美國聯準會是否放鴿的猜測下,會議所釋放各種訊息成為對於未來一年全球經濟趨勢的最重要線索。其中,國際清算銀行 (BIS) 總經理卡斯騰斯 (Agustin Carstens) 表示,各國政府和央行應將政策重點從需求面轉向供應面,而且越快調整越好,否則全球經濟恐陷持續疲軟的陰霾中。全球供應鏈近三年來的脆弱性如何透過調整以適應新的需求變化,除了各國政府發揮引導制度、技術和生態轉型的功能外,全球企業如何振興供應面的策略實踐,才是真正的關鍵。美國商務部的SelectUSA與台灣經濟部的投資台灣均屬這類複合的政策,希望藉由吸引投資,重振國內經濟活力,在經濟成長的三架馬車上,以投資扮演高通膨時代的領頭馬角色。美國近期的再岸倡議(Reshoring Initiative)所下的副標是引領製造業返鄉(Bringing Manufacturing Back Home),不言可喻是美國因應全球政經局勢,所推出重中之重的產經戰略。根據「世界是平的」經典名著中推平世界的十台推土機,「離岸生產」(Offshoring) 是外包(Outsoucing)與「內包」(Insoucing,翻得不文雅!但簡單明暸。)所衍生的政治問題近年在美中G2對峙地緣政治的催化下,提升了在岸(Onshoring)或「近岸」(Nearshoring)的供應鏈遷徙速度。德國工業4.0白皮書中以全球四十年的巨變格局,提出類似觀點。雖由科技視角所推演而得的「離岸」與「在岸」變遷,但也將從集中式大量生產化到分散式大量客製化的歷史進程描繪得一目暸然。到底是在岸,抑或再岸?兩者都對,再岸意味著重新接地氣的供應鏈調整。再岸成本固然遠高過過去四十年「亞洲製造」的模式,因為四十年荒廢於製造的現況,跟打掉重練並無二致。但全球化的負評不正是「有得有失」?被剝削者的憤怒在於機會在全球資源配置中被稀釋、甚至犧牲了,被偷走的未來與政客的民粹訴求結合將民族主義轉化為民粹的選票,凝聚「國內」的士氣激化了「國際」的矛盾。但地緣政治並非唯一造成供應鏈重組的因素,科技發展所鋪陳的新型態競爭早已在風起雲湧的新創動能中,轉化了既有供應鏈關係與產業結構。五年前一篇時尚產業部落格文章已經充分說明「內捲供應鏈」的構型變化。從傳統服裝設計師驅動的供應鏈,到貼牌的通路品牌供應鏈,再到Zara啟動的快時尚變革,再到透過人工智慧串接消費與生產的新型態供需結構,已潛移默化地翻轉所有產銷關係,這才是工業4.0從技術面切入,以人為本的社會價值。  資料來源:https://fashionretail.blog/2017/09/05/the-fashion-retail-value-chain-evolution/  直到目前為止,各國製造業者都還忙於從營運面進行系統整合,以符合各國政策的誘因與當地消費者的期待。供應鏈的遷徙並非易事,機會(市場的或政策的)背後的各種挑戰都得考業者自行見招拆招,台灣工業總會多年向政府建言的五缺是各國招商引資時必須先行完成的內部基建。各種生產要素不可兼得時,資源稟賦的相互協調與尋求在地互補資產,成為企業遷徙的先決條件,並形塑與外部基建可鑲嵌的營運模式,並與母國營運串連,形塑全球營運模式。供應鏈在地化的思考與佈局框架,除了建廠與營運外,如何擺脫內捲供應鏈以中心廠為中心內捲?這種落伍的製造導向思維架構,可能是工業2.0到3.0的思維。工業4.0的思維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內捲供應鏈,當然,面向終端消費者的對B2C也者而言相對容易,對熟悉或擅長B2B的台灣業者而言,彷彿事不關己的孤島營運勢必遭到嚴重挑戰。由於供應鏈之間的激烈競爭,未來供應鏈資料透通的程度將與鏈競爭力(Chain Competitiveness)呈正相關。當焦點越來越明確,但隨著鏈長持續延伸而越來越負責的也越來越朦朧時,經管能力與營運效能遂進一步拉開M型化的差距,也印證彼得.杜拉克近30年前醍醐灌頂的管理倡議:總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因應疫情、戰爭、通膨等紛沓而來的黑天鵝或灰犀牛,企業宜加強與加快再岸營運的決策與佈局,除了參考再岸倡議(Reshoring Initiative)的最新的報告(https://reshorenow.org/about-us/)外,把握這個重大變局中所釋放出來的機會,順勢提升經營能力與改變競爭體質,將有望成為邁向工業4.0社會的最大贏家。

Go to Top